夏日的南安,多個項目拆遷騰空景象火熱上演,安置小區圖紙前人頭攢動。這片繁忙背后,蘊藏著區域發展的強勁脈動。
征遷工作作為推動區域發展的關鍵一環,其難點常在矛盾化解。近年來,南安以“征遷+調解”機制為引擎,將矛盾化解挺在項目推進最前沿,秉持“糾紛在哪,調解就到哪”的理念,把聯合調解室“搬”到征遷第一線,用法治智慧與鄉土溫情書寫和諧征遷的新篇章,讓涉征遷矛盾糾紛從“劍拔弩張”走向“握手言和”。
小調解撬動大征遷
“爸,我媽那份遺產,法律上我們真有份?!迸畠旱脑捯粑绰?,老人便別過臉去:“嫁出去的女兒,哪有分祖宅的道理……”近日,溪美街道五柱巷片區更新改造項目征遷指揮部調解室內,一場情理與法律交織的調解正在進行。
五柱巷片區即將迎來蝶變,卻因產權碎片化、歷史遺留問題交織,成為征遷“堵點”。征遷工作啟動前,南安市司法局在征遷片區設立項目調解室,由溪美司法所牽頭組織“法治會診”,并派駐“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”陳建議坐鎮,聯動各征遷小組在征遷一線“把脈、問診、開方”。
開頭一幕是因拆遷補償分配問題引發的一起家庭糾紛。簽約前,陳建議便將此記入“一戶一案”動態臺賬,全程跟蹤并向戶主提出中肯的建議:“先簽約保住提前批的獎勵金,親情‘疙瘩’咱們慢慢解。”隨后,陳建議通過“望聞問切”四步法耐心地進行調解。最后,糾紛雙方簽下了調解協議。
類似的場景,在五柱巷征遷指揮部不足20平方米的調解室內,幾乎每天都在上演。5月10日,隨著最后一份征遷協議的簽訂,這個承載著市井記憶的老街區僅用20天便實現100%簽約。
其成功的關鍵密碼之一,在于一套創新高效的“征遷+調解”工作機制。在該機制系統化、規范化的運作下,“法治為基、情理為脈、民心為本”的理念深植五柱巷征遷全過程。截至目前,五柱巷調解室已受理涉征遷矛盾糾紛并形成書面調解協議28件,調解成功率100%。
從“首試田”到“百花園”
如果說五柱巷片區的高效征遷是一個縮影,那么“征遷+調解”機制的全面鋪開,則是南安市司法局深耕基層治理的生動實踐。
近期在豐州鎮,另一歷史時刻誕生。5月29日19:00,東西大道西延伸段項目安商房選房工作圓滿收官,主要涉及西華村、后田村等94戶群眾,連續3天簽約率達100%。
這一成果的背后,要回溯到南安“征遷+調解”機制的首次應用。作為當時泉州體量最大的征遷項目,西華洋滯洪片區(南安段)涉及4個村2879畝土地征遷,其中應征房屋998宗,涉征遷矛盾糾紛多成為和諧征遷的頭號難題。
“只要深入一線,看到的、想到的全是辦法。”南安市司法局局長賴世有介紹,為及時化解矛盾糾紛,西華洋滯洪區項目啟動初期,該局就在全國率先將調解室“搬”到征遷指揮部,首創“陣地前移、力量前傾、服務前置”的“三前”模式。
據統計,西華洋滯洪片區(南安段)調解室成功調處58起涉征遷矛盾糾紛,助力項目取得階段性勝利。該項目的成功,為南安征遷工作注入了創新動能。從2020年起,“調解跟著征遷走”——哪里啟動征遷,調解團隊就進駐哪里;哪里有矛盾苗頭,調解觸角就延伸到哪里。
2023年,南安啟動侖蒼鎮中心鎮區改造項目,進一步升級了“征遷+調解”模式,創新構建“司法+派出所+法庭+商會”的“1+N”聯合調解機制,通過公調、訴調、訪調對接化解糾紛27件。
這種“試點—復制—升級”的路徑,讓“征遷+調解”機制在南安全域開花結果。從西華洋滯洪區到五柱巷片區,全市8個重點征遷項目均設立調解室,由司法局領導、專職調解員、律師、公證員組成的“征遷調解輕騎兵”,帶著政策匯編、法律文書模板和“情感賬戶”工作法,在一線搭建起矛盾化解的“前沿哨所”,形成“陣地前移、力量前傾、服務前置”的“三前”工作法,讓矛盾化解從“被動響應”轉向“主動治理”。
其中,西華洋滯洪片區、北山片區、港仔渡片區、五柱巷片區4個重點項目實現30天內簽約率100%的目標,為南安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。
從“等糾紛上門”到“主動找矛盾”
“過去等糾紛上門,現在主動找矛盾?!蹦习彩新摵险{解中心常務副主任王國寶介紹,五柱巷片區的實踐證明,征遷調解的關鍵在于提前介入。項目啟動前,調解團隊依托“街道—駐村隊—社區網格”三級體系,通過“法治體檢”排查出數十起潛在糾紛,制定風險防控清單,將調解觸角延伸至巷陌深處。
五柱巷片區征遷現場的調解室內,“一戶一案”動態臺賬密密麻麻地記錄著177戶居民的訴求軌跡。排查發現的一戶家庭中,兄弟倆的矛盾糾紛令陳建議印象深刻。
“簽約啟動前,動遷組反饋,在入戶測量時受到阻礙,無法開展工作,我們立即跟著動遷組入戶做工作。”陳建議介紹,調解人員介入后,發現老房為兄弟三人共有,二弟因不滿父親生前房產分配拒絕簽約。調解中,雙方情緒激動,部門聯動機制迅速啟動,多部門協同參與,最終明晰產權分配和補償事宜。
從兄弟感情破冰的案例中不難看出,南安的“征遷+調解”絕非簡單拼接,而是一套精密運作體系:
精準把脈,因案施策——針對遺產糾紛“以情融法”,用親情軟化對立;面對群體補償爭議,以“換位思考法”解讀政策;歷史遺留問題則“求同存異”,尋找最大公約數。
聯動攻堅,聯席破障——建立“每日分析、每周協調、周末研判”聯席會議制,司法、街道等多部門協同,打通梗阻。
法治護航,全程覆蓋——調解室化身“法治服務站”,提供咨詢、公證、合同審核等一站式服務;法治宣傳隊深入巷陌,以案例釋法,讓“依法征遷”深入人心。
截至目前,全市8個重點征遷項目共接待群眾法律咨詢1506人次,調解室登記受理案件209件,調解成功187件,化解成功率89.47%。
“接下來,我們將持續深化機制創新,讓法治力量更深融入征遷全鏈條,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清障護航,助力每一個征遷項目都成為群眾滿意的民心工程?!辟囀烙斜硎尽?/p>
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